化学防护服并不能对应各种不同接触情况、化学性质、不同类型的屏障,以及机械阻力和穿戴者舒适度等引发的不同程度化学风险都起到防护作用,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化学品接触情况选择化学防护服。因此,标准在防护服选择上具有重要作用。
从标准角度,要从三方面看防护服材料性能:一是物理强度,要看防护服材料是否结实;二是化学或者生物阻隔性,也是最重要的,因为防护服要保护身体及皮肤,因此阻隔性能是最重要的指标;三是舒适性要求,比如疫情期间使用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在舒适性上还有透湿量技术指标。
化学防护服标准目前全球有两大体系:一是美标体系,它是美国消防协会(NFPA)的一系列标准:NFPA1991、NFPA1992、FPA1993、NFPA1994,并把防护服按照危害分成A、B、C、D四个等级;二是欧盟体系,把防护服根据产品应用场景分为Type1气密型、Type2非气密型、Type3液密型、Type4喷溅致密型、Type5粉尘致密型以及Type6有限喷溅致密型。其中,Type1 ETEN943-2是应急救援使用的气密型防护服,Type3液密型和Type4喷溅致密型防护服,在这次疫情当中,是被我国作为紧急防疫物资使用时所采纳的标准。
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主要采纳欧盟化学防护服分级分类体系。我国化学防护服标准主要有:一是GB 24539防护服化学防护通用要求;二是GB/T 29511固体颗粒物以及酸碱防护服标准。我国除了化学防护还有生物防护,我国GB19082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是在2003年非典病毒暴发时制定。面对这次新冠病毒,GB 19082作为医院使用的防护服主要参考标准,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美国没有专门规范生物防护服产品的标准,它主要采用两种测试方法:抗合成血液ASTM F1670试验方法和噬菌体穿透ASTM F1671试验方法;欧洲有专门的生物防护服标准EN14126,但从本质上,EN14126属于化学防护服范畴,因为它必须在满足化学防护服基础上,再额外增加生物防护性能要求。
欧盟标准是被广泛认可和采纳的,欧盟标准对防护服面料指标评判:一是耐磨、耐弯折性,因为穿着防护服时很多动作会使面料折叠。欧盟把各种性能指标分成不同级别,比如耐磨性就分一级到六级,也就是说通过耐磨测试就能知道防护服是几级。通常一级耐磨性较低、六级耐磨性较强。二是撕裂强度、拉伸强度、抗刺穿以及抗静电要求。其中抗静电要求主要考虑在易燃易爆环境下产生静电发生危险。
但是,作为防护服,如果都满足欧盟要求,是否代表防护服性能一样?其实不然,以医用防护服使用最多的两类材料,微孔膜(MPF)和杜邦Tyvek®举例,这两类材料在经过相同圈数摩擦之后,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可以看到,MPF材料这层孔膜有些微小孔洞。又因MPF材料是靠表面层膜提供防护作用,如果产生孔洞,其防护效果会大打折扣,而杜邦Tyvek®整层厚度都具有防护作用,而且耐磨性非常好。
此外,除了物理阻隔性,更重要的还是化学品阻隔性。在欧标里,Ⅰ型到Ⅵ型,对化学品的防护力有不同要求,其中Ⅰ型到Ⅳ型对防护服要求较高。Ⅵ型只防轻微泼溅。而作为防护服,穿透性和渗透性相比,更要关注渗透性。何为穿透性和渗透性?比如往塑料袋里装水,如果有孔就会漏水,这是穿透;但是往塑料袋里装油,即使没有孔,用手摸也会感觉手上有油,这是渗透。
“伸万”品牌主营各类防护服、带电作业防护服、长管呼吸器、高压屏蔽服、防静电服、隔热服、低温服、防护服、紧急洗眼器、防毒面具、洗眼器、重型防化服、轻型防化服、气体检测仪等各类安全防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