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当时还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一位头戴防毒面具的男子刚刚登上了一架飞往休斯顿的美国航空的飞机,立刻就引起全机乘客的恐慌。最后该航班以该男子干扰其他乘客为由,将其护送下飞机。飞机在延误了近一个小时后才得以起飞。
当时来看,大多数美国人确实会觉得是这个乘客反应过度,而如果放到今天美国已经超20万人的确诊人数来看,这位仁兄当时的谨慎才是非常明智的。当然,如果只是佩带一个口罩,效果显然不会这么惊悚,可能也就不会被赶下去了。
疫情之下,除了口罩,防毒面具也成了紧俏的商品。
防毒面具的历史也很久了,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给矿工和消防队的防护面罩,而现代意义上的军用防毒面具则发明与一战。
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伊帕尔附近利用顺风大规模地布洒氯气云雾,发动了历史上第一次毒气袭击,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伤亡。同年5月31日,德军又在东线波里莫夫地区对俄军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化学攻击。在12km的空间,一次使用1.2万具毒剂钢瓶,施放了264吨氯气。造成俄军重大伤亡。
英法联军发现和其他野生动物纷纷死去相比,野猪竟然奇迹般地躲过了氯气的袭击。随后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野猪受到氯气的刺激之后会本能地拱地,将鼻子埋入疏松的泥土中,泥土过滤了毒气,受此启发,军方研制出了防毒面具,采用猪嘴的外形,将活性炭等疏松物质置入面具中用来吸附毒气。所以早期防毒面具都有点像猪嘴,也被称为”猪嘴防毒面具”。
后来随着化学武器方面的矛盾螺旋上升,随着德军的毒气从氯气变成氯化苦,英法联军方面发明了装有活性炭、碱石灰、高锰酸钾的特制滤毒罐被研制出来。滤毒罐挂在作战人员身上,通过连接在橡胶或者皮革制面罩上的导气管将过滤后的空气供给佩戴者。这也就是过滤式防毒面具。目前普遍使用的都是这种防毒面具,只是形制有所变化,比如为了瞄准方便把滤嘴放到左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交战双方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大大刺激了防毒面具的研制工作。二战中除了日军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外,参战各国均没有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使得防毒面具成为了一战的一种专属标志。泥泞的战壕,水冷重机枪,黄绿色的毒气和带着骷髅一般的防毒面具的士兵,共同组成了一战的大众印象。
那么防毒面具能对病毒起到防护作用么?答案是看滤芯,KN95或者100的滤棉可以的,从标准看,正经的符合军标的军用防毒面具是可以的,里面有一层白色滤棉而且防毒面具可以有效阻绝飞沫接触人的口鼻。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没必要,一来对于病毒防护来说,防毒面具比起合格的口罩来说就多了个护目镜,这个如果需要可以单买。二来军用防毒面具由于是军用品,佩戴起来很不舒服,尤其是全覆式的老式橡胶防毒面具,闷得慌还沉,稍微一运动就会出汗,出汗了面具里面就会黏糊糊的。而且视野受到限制,早期防毒面具还会产生哈气,而且呼吸会略显费力。每个当过兵的都说带着防毒面具拉练那真是不好受。
而且防毒面具的滤罐是有保质期和使用期限的,过期了或者用了一段时间也就无效了。需要更换,这个先不说滤罐好不好找,价格就不便宜。而且早期防毒面具的过滤芯里面有石绵,长期佩戴对身体不好。
而防毒面具在佩戴之后,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对保存环境也有一定要求。
所以对于一般大众来说,N95口罩等合格的口罩足够了,还要注意勤洗手,多通风,不去人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