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具有高风险职业岗位上,防护服是作业人员的一道生命屏障,无论是阻隔粉尘还是抵挡有害化学物质,抑或是阻隔病毒侵入,每一种防护服所特有的防护性能,都是由面料和工艺决定。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守护白衣天使们的防护服究竟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防护服通常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如用聚酯或聚丙烯纺丝成网非织造布与透气微孔薄膜或其它非织造布复合,或采用水刺非织造布与透气微孔薄膜复合,或采用木桨复合水刺非织造布。目前广泛使用聚乙烯闪纺法非织造布及纺黏/熔喷/纺黏(SMS)或纺黏/熔喷/熔喷/纺黏(SMMS)复合非织造布与微孔薄膜复合,并经“三拒一抗”(拒水、拒血液、拒酒精,抗静电)功能性后整理。
非织造布:
是指定向或随机排列的纤维,通过摩擦、抱合、或粘合,或者这些方法的组合而相互结合制成的片状物、纤网或絮垫,不包括纸、机织物、针织物、簇绒织物以及湿法缩绒的毡制品(GB/T 5709–1997《纺织品 非织造布 术语》)。
简单的讲就是: 它不是由一根一根的纱线交织、编结在一起的,而是将纤维直接通过物理的方法粘合在一起的,所以,非织造布是抽不出一根根的线头的。
防护服的性能:
防护服材料的性能要求,包括防护性、服用性、安全卫生性。
简单来说,防护服不仅要排湿透气、穿着自如,还要让医护人员免受诊疗过程中病毒、细菌等各种污染物的感染,抵挡住水液、酒精、血液侵入,而且要有效抗静电,甚至防止灰尘进入。
具体来说:
①防护性要求具有液体阻隔功能,防护服关键部位(左右前襟、左右臂及背部位置)抗渗水性,耐静水压不低于1.67kPa;抗合成血液穿透性不低于2级,即合成血液以1.75kPa压强作用于防护服上5分钟后不得穿透;防护服外侧面沾水等级不低于3级。此项技术指标是为了防止病人的血液,或手术时的消毒水、冲洗液等液体透过防护服,污染到医务工作者。
②防护服要具有防微颗粒物穿透的性能,防护服关键部位及接缝处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70%。此项技术指标是为了防止带病毒的微颗粒(比如吐沫等)入侵,此外,防护服的接缝处必须贴密封条,以遮挡衣服缝纫时留下的针孔。
③防护服的服用性要求包括要有足够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拉伸试验时,断裂强力不低于45N,断裂伸长率不低于30%。此项技术指标是为了保证服装的物理性能,使其不容易破损。
④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方面,防护服材料透湿量要求不小于2500g/m2·d。此项技术指标是为了保证穿着者出汗的热气及时排出。
⑤防护服的安全卫生性要求自身无毒,无皮肤刺激性,抗霉菌滋生。
⑥防护服是一次性使用,经济性方面要求在保证防护性能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
那普通百姓出门需要穿防护服吗?
防护服对普通百姓不适用,它主要针对一线医务人员或实验室人员。正如我们呼吁不进“红区”的百姓不要盲目抢购医用防护口罩和KN95、N95口罩等,我们也呼吁大家把防护服留给一线防疫医护人员。
另外,雨衣的密封性不夠,不能替代防护服,在非高危环境地方,普通百姓只要戴口罩就可。李兰娟院士曾表示,不在医院,只是日常外出,不用专门戴手套,关键是要勤洗手,养成洗手、在外面不用手抠鼻子、揉眼睛的好习惯。
带毛领的外套容易吸附病毒?
从流感病毒的性质推测,病毒更喜欢光滑无孔的表面,在毛织品或其他絨线织物上留存时间更短。
只要没有近距离接触,毛织品就不太可能造成病毒传染。
相比毛织品,那些光滑无孔的坚硬表面,才是病毒长久存活的重灾区。
病毒喜欢光滑无孔的表面
光滑无孔的坚硬表面,才是病毒的避难所。多数病毒在这种表面上能更久地维持感染活性。这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无孔。
这是因为,病毒需要一定的水分,才能保持自己的结构。在光滑无孔的表面,水分可以更好地保持。而多孔表面会把病毒“抽干”,让病毒失去感染活性。
病毒不喜欢干燥,但我们生活环境中所谓的“干燥”还不足以灭活病毒。不要为了降低病毒风险就保持房间低湿度,让房间处于我们自己最舒服的湿度范围即可,自己的黏膜舒服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天然免疫功能。
虽然整体来说,病毒对自然环境的抗性都挺差的,紫外线、有机溶剂、干燥、高温可以杀灭各种病毒,但不同病毒的抗性还是有区别。
按普遍的规律而言,比起无囊膜的病毒,有囊膜的病毒“死得更快”。因为有囊膜病毒侵入宿主细胞要依赖其囊膜糖蛋白和囊膜结构的完整性。自然环境很容易破坏囊膜,也就断了病毒的感染可能性。
无囊膜病毒普遍更能耐受有机溶剂一些,对酸的抗性往往也更好。细小病毒等无囊膜病毒,还可以耐受相对高的温度。
专家建议:普通家居、出行生活中,不必考虑衣物材质和静电问题对病毒吸附的影响,舒适保䁔为主。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并不是单独在空气中,其可能在任何材质的衣物上停留,双手勿接触口鼻眼等、回家及时洗手、做好外套的消毒与通风,比材质选择更重要。